close

彭博專欄作家任淑莉(Shuli Ren)撰文指出,持有信用卡可視為在美國生活的一部分,即使是沒有收入的美國大學生,都可以申辦並使用信用卡;有超過三分之二的美國人15歲起就開始過刷卡人生。

然而,在中國只有21%的人擁有信用卡,但這不是因為中國人不想消費。根據瑞銀集團(UBS)針對3,100位中國網友做的最新調查,有44%的受訪者計劃增加支出,例如購買智慧手機和空調,只有三分之一的受訪者打算減少消費。

中國人擁有信用卡的比率低,也不是對個人財務不負責任。多數人量力而借,未來一年的貸款預料只比自己的月薪高一點而已。

大多數中國人仍無法刷卡付費,這不但不方便,也大幅削弱自身的財務安全,而中國的貧富之間只差一張信用卡。

擁有信用卡的人很幸運,這群人平均年齡為34歲,年薪至少人民幣11萬元(16,400美元),大約是中國城鎮平均所得的三倍。他們有82%的機率居住在中國最富裕的四座城市內,分別是北京、上海、深圳以及廣州。

其餘的所有人也能在線上借款,例如你若在阿里巴巴旗下第三方信用評估機構「芝麻信用」建立良好的信用,就很容易借到錢。芝麻信用是阿里巴巴在自家電商平台為消費者開發的信用系統。

未持有信用卡或想借更多錢的人,只能向網路借貸平台(P2P)借款,甚至申請發薪日貸款(payday loans)。

然而,線上借款的利率遠高於信用卡借貸,且這幾年在中國已看見一連串掠奪性借貸機構的醜聞,例如分期購物網站「趣店」在2017年揭露,前一年採用超過法定利率上限36%的年利率交易占半數以上,因而引起公憤。

利率升高的負擔已對借貸者構成壓力,根據瑞銀集團的調查,受訪者申請的抵押貸款占未償還債務總和的80%,但支付金額只占每月支出的一小部分。

但為何銀行無法提供民眾更多協助,幫助他們取得信用卡?

銀行目前從貸款客戶賺取14.5%的實質報酬,而這群客戶的拖欠率只有1%,是銀行最愛的客戶,銀行要承受的風險也小。再者,中國人民銀行目前允許商業銀行將信用卡貸款包裝成資產擔保證券,要販售不是問題。銀行可再從這些風險趨近零的債券賺一筆,報酬率介於3%至5%,相當不錯。

雖然銀行通常會拒絕高風險、不熟悉的借款人,但時至今日,銀行業者要評估客戶的可信度卻沒這麼難,例如中國銀行(Bank of China)可透過客戶的支票存款帳戶,得知客戶的薪資單及每月開支等資訊。另一方面,網路借貸平台能取得的客戶資訊就非常有限(甚至需要推測),例如客戶的社會信用評分或社交圖。

中國過去五年已多次停發信用卡,因擔憂消費者會刷卡買股票或房地產。北京當局認為,中國的千禧世代喜愛透過信用卡購買雞蛋水餃股,或申辦房屋修繕貸款來炒房。任淑莉認為,用信用卡做這些事會帶來多嚴重的後果,誰也說不準。

然而,隨著金融科技業崛起,年輕的借貸者總能找到其他地方借款,使他們遠離信用卡只會衍生新的問題,而沒有正視事實。

任淑莉認為,中國老愛強調很想利用國內消費推動經濟成長,而不只靠工業生產或出口,那就讓年輕人消費,要信任年輕人,讓他們辦卡去購買價值1,000美元的iPhone或華為新推出的智慧手機P30 Pro,如此一來,就連中國的大型國營銀行也能受惠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財務小幫手 的頭像
    財務小幫手

    周轉資金好幫手

    財務小幫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